{{ $t('FEZ001') }}謝承融
{{ $t('FEZ002') }}學務處|
一 並提醒學生應有充 足睡眠且避免在空腹及脫水的情況下接種疫苗;且疫苗接種 當日,攜帶健保卡。
二 暈針預防及處置:
(一)暈針通常是因為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感,轉化成身體的 症狀,出現眩暈與噁心等症狀,大多發生於青少年集體接種 疫苗時。大規模疫苗接種時,偶會發生聚集性暈針現象,被 稱為集體心因性疾病。建議可於接種場地播放音樂、影片等.有助學生放鬆心情,避免學生因心理因素而產生暈針反應。
(二)暈針反應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,也不會造成身體健康的後 遺症。若發生暈針狀況,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,並緩解情緒緊張, 同時通知醫護人員(在學校應通知學校老師及醫護人員)。如 暈針現象持續,宜送醫診治。
(三) COVID-19 疫苗接種後常見之反應為接種部位疼痛、紅腫,通 常於數天內消失,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、頭痛、肌肉酸痛、 體溫升高、畏寒、關節痛及噁心,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。 另依據 BNT162b2 疫苗臨床試驗,發燒比率平均約 24.2%,第 二劑較第一劑比率高(依據美國 CDC V-safe 資料 12-15 歲第 一劑約 10%,第二劑約 30%),一般約 48 小時可緩解。
(四) 請學校協助學生了解接種後可能發生之反應,應留意班上學 生接種後情形,並因應學生因疫苗接種後發燒採取相關措施, 且依學生狀況調整教學型態及減少激烈教學活動。
三 學生回家後提醒事項:
(一) 回家後若出現輕微疼痛、紅腫等症狀,可能是接種疫苗後的 反應,大約 1-2 天就可以自行痊癒。 3.如有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、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、氣 喘、眩暈、心跳加速、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,應儘速就醫並 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,以釐清病因。另依據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資料,接種 BNT 疫苗後 曾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。這些病例主要發生 在接種後 14 天內,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 性,若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(例 如:急性和持續性胸痛、呼吸急促或心悸),務必立即就醫。 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、症狀發生時間、疫苗接種時 間,以做為診斷參考。 請家長可依「COVID-19 疫苗學生接種後注意事項暨接種通知 單」中所列聯絡窗口,通報學校或衛生局(所)。
(二) 具接種意願但無法於預定日期接種者,請逕至「COVID-19 公 費疫苗預約平臺」進行意願登記及選擇衛生局指定合約醫療 院所預約接種疫苗。
{{ $t('FEZ012') }}
{{ $t('FEZ003') }}2021-09-17
{{ $t('FEZ014') }}2021-10-17|
{{ $t('FEZ004') }}2021-09-17|
{{ $t('FEZ005') }}273|